文章源自懂愛網(wǎng)-http://www.motor-park.com.cn/287520.html
古人講的福報就是指五福,第一是長壽;第二是富貴;第三是康寧;第四是有德;第五是善終,擁有這五福是人生中最健康的狀態(tài)。
首先是長壽,就是你的身體能堅持多久。只要以不破壞的心態(tài)、行為來對待你的生活和生命,你就能長壽。吃的東西不能破壞自然,有些人貪吃,把毒也吃進去了,例如非典、瘋牛病、禽流感等。所以五福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有健康的身體,而想要健康的身體、想要長壽,就要有一個健康的飲食觀念、一個健康的理念,不要把整個社會、環(huán)境破壞掉。
佛法就告訴了我們要攝取健康、有機的食品、不利健康的食品不能夠攝取。而且佛法對于飲食的習慣、時間、狀態(tài)都很有講究。
佛門里吃飯后要念:“所謂布施者,必獲其利益,若為樂故施,后必得安樂”;“當愿眾生,所作皆辦”。
就是說:在吃飯時候要想到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健康,以這樣的心態(tài)去吃飯,稱為“五觀”。這是為了防止貪心、嗔心和癡心,是非常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。
五福的第二福是指富貴,富貴的富是指富有、財富,通過認真努力換取來所需要的東西;貴是指你人品高貴。有些人富但不一定貴,如果大家都討厭他,他再富也沒有什么貴可言。如果大家都尊重他,他能起到引導社會大眾的作用,就是所謂的有影響力,那他就是一個貴人。我們大家如果自己的身心行為好了、又能夠賺錢、又能夠影響社會大眾往好的方面發(fā)展,讓大家身心都能健康,那你就是一個又富又貴的人。
第三福是指康寧,就是健康安寧。有些人雖然長壽,但是心不安寧,這樣也不算是有福。就算過去世造下好的因,讓你活到九十歲了,但是你這一生沒有造好的因,沒有好好修行,沒有改變心態(tài),有很多煩惱,即便是活到了八九十歲,這樣的日子也不幸福。
第四個福是德行,德就是心德,對別人好這叫德。我們講有功德,內在有功,外在才有德。有德就是你個人完美了以后,你對別人也能真心誠意地付出,這是有德。一個有德的人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。如果你表面很風光,你家里人看到你都討厭,那你肯定不是有福的人。比如,有些人學佛,學得家里人都討厭他了,這就是德不夠。
第五福是善終,就是壽終正寢。就是我們平常做人、做事要善始善終。這件事情還沒有做完,就不要輕易放棄,哪怕是燒一壺開水,你也把這一壺水燒開了,再去做其它的事情。除非是有更重要、更迫切的事情要處理之外。要養(yǎng)成一個有好的開始,也要有好的結尾的習慣。
這五福的核心開關還是在我們的心里。所以佛法告訴我們:人生的關鍵就是我們這顆心。
舉一個例子,在平陽有一位居士,平時脾氣很大,一次他開的車被一位踩三輪車的人給撞了,他一看對方是外地人,就叫他賠。
那人就拿出一張一百塊錢,說:“我沒什么錢了”。
他說:“一百怎么夠啊 ,要賠兩百”。
那人說:“我沒有兩百”。
他說:“沒有就揍你”。然后他的拳頭就舉起來了,剛一舉起,他就看到手上戴的念佛珠,一看到這串念佛珠,他就想到:我是佛教徒??!怎么能這么兇呢!他不好意思了,趕緊把拳頭收回來,把剛才拿人家的這一百塊錢掏出來,說:“算了算了!錢還給你,對不起!我剛才發(fā)火了”。
這個踩三輪車的外地人一頭霧水,感到莫名其妙。
這串佛珠真是護身符,不但護身也護他的心。你看,嗔心一下就護住了。這就是心念的力量,這就是總開關,把嗔心一念就轉過來了。所以大家要知道,當下的修行有多么重要。在這個拳頭正要打出去的時候,能收回來,而且還能發(fā)自內心地向他道歉,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學佛的人。
如果我們心能調節(jié)好了,個體的生命也就健康了;如果每個人的個體的心智都健康了,那這個社會一定是健康太平的;如果個體的心智不健康,社會也一定健康不了。
當社會大眾的健康程度被嚴重破壞,以你個人的力量去影響,即使力量不大,也還是能影響得到。就像地藏王菩薩在地獄里度眾生,雖然地獄眾生的惡業(yè)很多,但是地藏王菩薩仍然不舍棄地救度他們,因為他的內心已經(jīng)完全清凈了。
古佛說:“身如聚沫心如風,幻出無根無實性”。我們的身體就像是泡沫聚在一起,因為它是地水火風四大聚和而成的。內心如風,風是沒有形狀的、看不見的。如果有人說:我心痛,我心煩惱。你就問一下自己:你的煩惱是不是有形狀的?風會不會有形狀呢?當然是沒有。你認為的煩惱只是一個習慣、一種風氣而已,只要用凈念一轉過來就好了。
希望大家在自己的生命中,形成一種好的思想風氣、生活行為,然后改變社會大眾,使我們的整個社會和自己的人生都過上好的風氣的生活。
弘揚佛法,功德無量
歡迎關注 泰國情降
泰國情降只此一家,別無分號!
請各位朋友注意山寨小號!
每天分享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身邊的朋友
你在他們心中會變的更有價值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