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先生32歲,妻子30歲,兩人結婚3年,妻子對家庭任老任怨,但總是抱怨胡先生不關心她,不理解她,總也不快樂!剛開始胡先生費心安排燭光晚餐,太太吃完后說“還不如在家吃呢,油鹽都太多了。有時過節(jié),過生日給太太買了一束花,送一份貴重的禮物表達心意,結果太太說:“有錢瞎花,還不如把這東西賣了,買點實在東西呢。”胡先生很沮喪,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做都是個不懂她心意的廢物。后來就開始放棄讓她高興的念頭,兩人感情漸漸疏遠。
我拿什么“取悅”你,我的愛人文章源自懂愛網-http://www.motor-park.com.cn/231939.html
這樣家庭中的太太,通常都是好女人,何謂好?勤儉持家,一門心思撲在家庭中,為了老公和孩子付出一切。但在你看到她們時,她們通常很委屈,覺得自己吃苦耐勞究竟為了什么?
在抽絲剝繭地攤開故事時,很多時候都會讓人心疼,因為在看上去強勢后面是無盡的心酸。有不同方面的可能性,比如社會原因中的“重男輕女”,在很多家庭中的女孩子,從生下來就不被尊重,她在家庭中很少能享受到被寵愛的感覺,自卑感令她輕松享受照顧與愛成為很困難的一件事。
從心理意義上分析,也可以理解在這個挑剔的背后,在她們纖弱的內心里通常住著一個不被愛的孩子,這個孩子懷疑這個世界是否有人真的對她好,還是有其他目的。在她的內心潛意識圖示是:“我不值得被人愛,如果有人對我很好,那可能是假的。”聽著很殘酷的話語,卻是一個人心中的假設。這個假定來自于一個人在小的時候,她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如何對待她的方式,也許就是吝嗇。比如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,媽媽能否滿足還是挑剔她,或者拒絕她?這個滿足能夠恰如其分的及時嗎?
這時候我也要糾正一個觀點的應用,就是“延遲滿足”,這個概念來自于20世紀60年代一個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跟蹤實驗,說是在實驗人員離開房間時告訴孩子,如果可以等待二十分鐘,就可以給他更多的糖果獎勵,不同的孩子有不同反應,經過跟蹤能夠堅持時間越久的孩子,未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。很多家長看到后,就會對孩子使用此種策略,訓練孩子耐受性。但在這里我恰恰要說明的是:“一個孩子能夠等待,心里的耐受程度越高,越是說明這個孩子在初期階段得到了很好的滿足,特別是心里的情緒方面?!彼@得過,并且他相信別人能夠給他,他有這個信心時,他對未知事物的延遲滿足感自然可以有這個把握。當一個孩子沒有情緒滿足的體驗時,他會對他人或者世界能否滿足他,有著巨大的懷疑,當他人只告訴他可能性的結果時,他內心的耐受度通常是無法堅持的。
這個感覺也可以對應到“難以被滿足”的人身上,當一個人內心缺乏被滿足的體驗時,其他人的示好只能作為她對于這個人的一次評估,她還需要你不斷地對她好,被她挑剔,你還能堅持住這個做法,直到她內心內在客體可以感覺到真實為止。這個對于他人給自己好的貪婪,是一個內心有情感黑洞的孩子吶喊的聲音,她仿佛在提示這個世界:“我也需要愛,請不要忽略我!”
在幼時未滿足的欲望延展到了成人關系,表現最淋漓盡致的時候就是婚姻關系,這個親密關系的舞臺會加速使人退行到孩子,并且把在戀愛階段所未表達的與原生家庭父母關系中的依戀問題、潛意識幻想、力比多欲望實現等等需要投射到配偶身上,包括那個挑剔就是其中一部分。(另外一方之所以能受得了,也是這個人的需要,這是一個對稱的關系。)
親密關系中一方難以滿足地挑剔,另一方辛辛苦苦地努力換來被埋怨,這兩個人看上去是很痛苦地糾纏,但也是他們潛意識共謀的一個游戲,只有一方平衡了內心的需要,他們的生活才可以有一個不一樣的溝通與運行方式。
婚姻關系,是放棄了所有偽裝與防御的坦白,基于安全感可以基本保障的合作與制衡。滿足感與幸福感,可能真的不是對方所給予你的,而是你首先可以創(chuàng)造個內心接納的空間,愛的陽光才能普照進來。
點擊下面鏈接,可以回顧近期文章
挽回愛人須知:為什么他的心不在你身上?
挽回愛人,千萬不要忽視心錨的建立
感情挽回:如何讓愛人回來你身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