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,重溫了一次《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》。這是我個人覺得很“痛”的作品,痛到不忍心再看第二遍那種,但有時候,我們還是必須正視這種痛苦。
好的作品就是這樣,再次看總有不一樣的感覺,可能是經歷多了,人成長了,看法和角度自然也跟以前有所不同。以前看的時候,只是覺得有些心情被擊中了,但說不出來為什么,唯一的心情,只是松子的不幸,太慘了,沒有深入去考慮過,為什么。文章源自懂愛網-http://www.motor-park.com.cn/213605.html
這次重溫,卻很明顯的感受到,在松子不幸的背后,其實隱藏著對她而言小小的幸福,哪怕這種幸福,是扭曲的,在旁人眼中也是徹底的不幸。
松子的一生非常豐富,做過正經職業(yè),也做過不正經的,愛過、絕望過、殺過人、風光過,也低迷過,在我們看來,她遇到的凈是渣男,每次以為可以收獲幸福,這次終于幸福了,真的可以幸福了,結果總是產生變數(shù),把她打入冰冷絕望的谷底。
事實上,跟松子談得上在感情上,建立深度關系的,無非也就是落魄作家和阿龍兩個人,但他們兩人最后都因為覺得對不起松子而崩潰了。這兩段在旁人看來,甚至不能稱之為感情的感情,對松子來說,反而是最彌足珍貴的經歷。
其實做情感服務這么久,也遇到過很多“松子們”,她們在痛苦中掙扎,絕望中咆哮,但就是無法抽身離開,循環(huán)重復著以往一次次的不幸。因為她們都是典型的迎合型人格,她們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去取悅他人,只有這樣,她們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才能真切的明白到,自己是活著的。
你可以說松子們都是自虐狂,普通人看到她們經歷的感情,過的人生,都會覺得痛苦得無法承受,甚至包括她們自身也是這么認為的。但松子們卻能做到在痛苦中,享受這樣的感情,即便不受到待見,一次次的討好,只要能從中獲得那么一丁點的愛,她們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即便是很痛的愛,其中也是潛藏著旁觀者看不到的幸福。
這種不幸,與其說是她們迎合型人格帶來的,其實更深層的根源,可以追溯到她們每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。松子之所以不斷取悅身邊的人,以此獲得生而為人的價值體現(xiàn),歸根究底也只是因為童年時她發(fā)現(xiàn),只有做鬼臉,父親才會笑。
家庭環(huán)境對孩子的影響,是可以伴隨其一生的。小小的松子就是這樣,走上了迎合型人格的不歸路。就像小時候只有努力表演,父親笑了,她才能感知到自我價值一樣。長大后,她依舊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正常的親密關系,只有不斷的去重復過往的經歷,哪怕任誰看來都是不幸的。
這是唯一能讓她感覺自己還活著的方式,她的一生都在被嫌棄中度過,從來沒有活成自己真正想活的樣子。
但你能說她不幸嗎?幸與不幸,又該如何判斷,由誰去判斷?在我們看來的不幸,其實對松子來說,也許就是莫大的幸福。就算我們看來她遇到的都是渣男,但她依舊在每段感情經歷中痛愛著,收獲著她小小的幸福,要不是因為遇到這些人,可能她早就活不下去自殺了。
所以,各人自有各人的幸福,每個人追求不同,經歷不同,我們不能把自我的標準,對別人的人生指點評價。因此我也從來不去批判這樣是對的,那樣是錯的,應該要怎樣才最好。人生太短,快樂太少,只要不影響他人,我們都應該有權利去追求各自的幸福。
喜歡渣男還是同性都沒關系,只要自己快樂就沒問題。而如果想獲得更持久的幸福,還是要慢慢學著把重心收回來,放在自己身上。電影雖然有夸張成分,但畢竟來源于生活,所以我們才會有共鳴,只是程度深淺不同罷了。因此,避免松子式的悲劇,最好的辦法還是,試試跳出童年獲得幸福的習慣模式,從自我身上挖掘價值,逐步變得不再依賴任何人去活著。
不管是感情還是人生,關注當下的快樂,都不會過得太差。這是對這部電影,我個人當下的看法。有興趣而又沒看過的話,也可以上網找來看下,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,學會取悅自己,知道如何去愛和被愛。
作者簡介
Fannie |喂狗(WeGo)戀愛援救聯(lián)盟情感咨詢導師,沙盤游戲治療師。非典型80后,愛說冷笑話的挽回導師;曾任多家雜志情感類專欄編輯職務。長期在實踐中整合應用,形成了幽默又接地氣的自家風格。
[ 往期推薦 ]
為啥明明知道是錯,還是忍不住去做了!(上)
他不愛了,就無法挽回?
不是越愛才付出越多,而是付出越多才越愛
婚姻破裂有很多種原因,這一種卻如同“空氣”。
▼
【按住下面二維碼3秒關注】
我們提供專業(yè)情感服務,詳情歡迎點擊“添加微信”了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