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情的失敗,會打擊人的信心。作為被拋棄的一方,在遭遇分手,挽回失敗后,受到的挫折,有時會徹底打垮一個人。見過太多求助者,連自己該不該挽回都沒想好,連自己的人生,自己都不敢去掌控了,怕做錯。
還有部分求助者,會希望永遠持續(xù)地有人帶領。挽回后感情出現(xiàn)問題怎么辦?結婚了以后又鬧離婚怎么辦?這些問題都讓他們膽怯,對自己的不自信,讓他們不敢承擔風險。文章源自懂愛網(wǎng)-http://www.motor-park.com.cn/213316.html
即使是我的學員中,也有不少表達了類似的焦慮。初期挽回遇到瓶頸時,他們會擔心接下來都不會好了;后期挽回進度變得順利,他們又開始擔心以后情況變壞怎么辦。尤其是挽回了要是再分手,怎么處理?自己處理不好怎么辦?
即使我一再強調,挽回后這些問題,你已經(jīng)可以自己處理了,不需要擔心。而我正是為了讓你學會處理感情問題,才來協(xié)助你的。就像學踩單車,身后扶著的人,總有一天要放手,否則你永遠學不會。
但似乎仍無法徹底抹去他們心底的不安。
對一個會踩單車的人來說,有人時刻在背后扶著,是很別扭的事。沒人會喜歡被控制,我們都向往自由。
這么看來,希望永遠有人指導和帶領,是很奇怪的請求。期待如傀儡一般失去情感方面的選擇自由權,實在讓人難以想象。
不過往深層點想,也不難理解。因為本質上,他們害怕的不是自由,而是伴隨自由而來的責任。
失敗過,所以對自己不自信,不敢選擇,害怕承擔責任,怕伴隨選擇而來的是壞結果。要是有人幫忙,哪怕失敗,也無須自責,還能有借口為自己開脫——他們已經(jīng)承受不了選擇的壓力了。
自由與責任,是存在主義的終極議題。
人是自由的嗎?要是用這個問題,去做街頭采訪,1000個人中,估計沒有多少被訪者會回答,自己是自由的。事業(yè)、金錢、家庭、戀愛,各種各樣的束縛與壓力,讓人喘不過氣來,想想就覺得心累。
然而20世紀法國哲學家讓-保羅·薩特卻說,人類是自由的,并且注定是自由的。
存在主義認為,人類是自由的,只是自由與責任并存,得到自由的同時,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。
前段時間有這么一部紀錄片,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關于“三和大神”的紀錄片,描述了大陸深圳龍華新區(qū)三和人才市場那里,形形色色的年輕人的迷茫狀態(tài)。
這部片子刷新了我的三觀,原來在深圳還有這么一塊地方,那里的人抱著“隨波逐流"的態(tài)度活著,僅僅只是活著,掙扎在這個最低標準線上。沒錢了,去找日薪結算的工作,打一天工,到網(wǎng)吧玩3天,是他們的生活寫照。沒有夢想,不顧未來,常常幾天不吃飯,只要還活著,能過一天算一天。
而能稱為三和大神的,就是那些其中的“佼佼者”,不是被迫無奈,而是心安理得地以這樣的狀態(tài)活著。
這是自由嗎?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,而三和大神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,無怨無悔,只是他們付出的,是要過著餓肚子的日子,以及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的危機。
所以說人是自由的,任何處境下,都有自由選擇的可能。
可選擇這種“絕對自由”的代價有點大,可能是整個生命。
不必感到不可思議,也先別急著為三和大神們覺得可憐。因為很多人,其實本質上和三和大神們,沒什么不同。
現(xiàn)在流傳甚廣的“喪文化”,年輕人的迷茫焦慮狀態(tài),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“大神”表現(xiàn),只是我們沒那么佛系,沒勇氣貫徹到底而已。
感情上把所有的東西,托付給他人手把手教導,自己不經(jīng)過任何思考,甚至連要不要挽回,都讓別人決定。三和大神選擇自由的代價,可能是生命,而這樣的求助者,付出的代價,就是自己的人生。
總想有人帶領,幫你做好所有的安排,不敢獨當一面,拒絕學習,只要模仿、照搬朋友圈素材和話術,這樣的需求普遍存在,而這些,都如毒瘤一般,扼殺著挽回者的獨立思考,乃至人生。
搞砸了怎么辦,說錯話了怎么辦,被討厭了怎么辦,留下壞印象了怎么辦,錯過最好的挽回時機怎么辦……這些“怎么辦”的背后,蘊含的是我們對自我的期許,沒有人希望自己是失敗的、不堪的,可一旦責任降臨時,為了逃避,人們又想交托給別人去選擇,這樣即使失敗,也不用承認是自己的過錯。
都是成年人了,要學會承擔責任,導師也只能是授人以漁,扶著你走一段,未來的路,到達何方,能走多遠,是你要學會自己走下去的。
那么感情受挫了,被打擊得毫無自信,想要重拾信心,可以怎么做?
最好的辦法是,你要明白——你不是一個人。
有多少人是初戀就能走到婚姻的?還要保證一輩子幸福不吵架,可能嗎?情感問題是普遍存在的,不要去害怕,也不必逃避,遇到問題,解決問題,以后就能預防同樣的問題。
當你明白,大家都有過同樣的經(jīng)歷,原來不止你一個人,有著這樣糟糕的體驗,有過全面否定自己的迷茫,你就更可能會感到如釋重負——原來不止是我會這么想,原來我不是一個人。
接下來,收拾心情,勇敢面對并重新做出,自己的選擇吧。
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