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源自懂愛網-http://www.motor-park.com.cn/212608.html
看劇的時候,有時會遇到男女主角,女生已經表現得無比明顯了,男生還是頂著個木頭腦袋,打算憑本事單身到底的場景,作為擁有著上帝視角的觀眾,除了替他們著急,就剩在心里大吼“你們趕緊給我原地結婚!”的沖動。
心與心之間的交流為何這么難,我都表現得那么直白了,為什么你還是不懂?這其中是有復雜的心理原因的,一句話說明就是:當你知道的時候,你很難想象不知道的情形。
1990年,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個有關“擊拍者”和“收聽者”的實驗。
實驗內容很簡單,擊拍者選定一些諸如生日歌之類耳熟能詳的歌,通過用手掌去敲打桌面的方式,把曲子的節(jié)奏敲出來,讓收聽者根據節(jié)奏猜出歌名。
在實驗開始前,研究人員讓擊拍者預估猜中的概率,擊拍者預測成功概率是50%,也就是說起碼能猜中一半。
實驗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,在120首歌曲的實驗中,收聽者只猜中其中3首,成功率僅為2.5%。
曲子都是經過篩選的,全部是節(jié)奏極為簡單、家喻戶曉的歌,收聽者對這些歌都是很熟悉的??墒羌幢氵@樣,在聽到擊拍節(jié)奏時,還是一頭霧水,如同面對破解摩斯密碼般的迷茫。
擊拍者也很困惑,全程感到非常震驚,一臉“這么簡單也猜不到?”的表情。
這個有名的實驗證實的現象,現在也被稱之為【知識的詛咒】。
知識的詛咒是一種認知偏見,指的是當一個人與他人交流時,會傾向于認為他人有相應的知識背景。
一旦你知道了一個信息,你就很難想象不知道該信息的情景,于是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,你也會不自覺地認為,對方理所應當地知曉該信息。于是在你發(fā)現他根本一無所知的時候,你會感到震驚之余,還覺得跟眼前的這個人溝通非常費勁。不知不覺間,你已經落入了認知的陷阱,被知識“詛咒”了。
知識詛咒常出現在情侶夫妻之間的溝通交流中,表現的具體場景就是。
“這件事情還用得著特地說明嗎?”
“你怎么總是聽不懂人話?”
“你非要我說出來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嗎!”
“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!”
發(fā)出控訴時,我們每個人都是擊拍者,腦中自動響著BGM,為對方的麻木遲鈍而憤怒。不知道不了解不懂我,是你不夠用心,我生氣,是因為你的錯。
可是,我們忘了,站在收聽者的角色,他們無法感知到旋律,腦海中也沒有自動響起B(yǎng)GM,能聽見的,不過是你敲打桌面的聲音,那一連串看似毫無規(guī)律的敲擊聲。
聽不懂或許不是他的錯,是我沒考慮到,他不具備我所擁有的那些信息。
知道這點,對溝通有什么幫助?
首先,“知道他不知道”本身,就已經是進步。
比起以前,在看過這篇文章后,相信大家多少已經明白,我們的意識多少是會受到知識詛咒的,也知道了很多交流互動,是需要持續(xù)不斷的大量溝通,才能被對方所理解。
于是,我們在下次嘗試溝通的時候,也許會換種方式,會拿出更多的耐心,更詳細地表達自己的意愿。
其次,溝通是個雙向的過程。你愿意說,他未必想現在聽。只有雙方都是處于“打開”的狀態(tài),才有開始正向溝通的可能。
最后,即使你的意思傳達到位了,對方真正理解后,也未必會如你所愿地回應和行動。要知道很多問題,不是靠單純一次的溝通就能解決的,聽懂和愿意遵循你的溝通請求是兩回事。如果你要求他一次聽懂,并馬上按你的請求執(zhí)行,那大概率會失敗在溝通無法理解,或被拒絕執(zhí)行上。
如何有效溝通,是個有趣又深奧的學問,其中涉及大量心理學知識經驗的應用,失敗是很難避免的。但只要多次練習,共情能力會提升,知道存在認知偏差后,我們也會開始避免陷入知識詛咒的陷阱,并在之后持續(xù)性的溝通場景中,更好地表達和交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