↑ 點上方藍字關注并置頂「挽回愛情婚姻」
我在這里等你文章源自懂愛網(wǎng)-http://www.motor-park.com.cn/212122.html
前段日子疫情在家無聊,除了鼓搗吃的,還買了臺游戲機。
游戲?qū)ξ襾碚f是很久遠的事情了,小學玩過紅白機和gameboy后就產(chǎn)生了斷層,一晃20多年,沒想到現(xiàn)在的游戲還能用來健身。
知道的人大概知道了,我買到的就是號稱“理財產(chǎn)品”的健身環(huán)和任天堂switch,那價格除了口罩和酒精,都算得上魔幻。不過每天玩兩個半小時,出出汗倒是挺舒服的。
復工后就少玩了點,游戲依舊只有那一個。上周偶然跟朋友提起,他們才知道我買了游戲機。要知道,我可是單機網(wǎng)游手游全都不打的人。
他們對我說:你買了游戲機,只玩一個游戲不覺得太虧嗎?要多買多玩才值!
當時我笑了笑,擺擺手說不感興趣。
可是我這人有個說不上好壞的習慣,就是每次發(fā)生某件事后,哪怕當場已經(jīng)做出了決定,后面還是會忍不住去想想另一種可能性。
是的,我在想,他們說的好像是有那么點道理。雖然我對游戲沒感覺,但了解下不是壞事,就當是消遣了。
我還有個習慣,就是討厭猶豫不定,想做的事情說干就干,太糾結費腦子,買了,就不用再想了。
不知道什么好玩適合自己,我就去排行榜,看評價,然后依次買了馬里奧奧德賽、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、火焰紋章風花雪月、口袋妖怪劍、胡鬧廚房2、路易鬼屋3、馬里奧賽車8、蔚藍、空洞騎士、馬里奧制造2……為了不換卡的方便,全部數(shù)字版。
買完,打開,試玩,退出。
舒服了。
可總感覺哪里不對,有些虛無感,就是那種欲望填不滿的感覺。
不好意思說了太多游戲的事,可能對不了解的人來說,聽起來云里霧里。
實際上,我對游戲也是完全不了解,連偽玩家都算不上。
以上均為背景。
學習心理學的經(jīng)歷,總讓我每次多想一些,即使大部分是在事情過去后的反思。
我開始想,自己對游戲不感興趣,怎么就買了這么一堆。
這種感覺很奇妙,就像是醫(yī)生隨時拿著名為“心理學”的手術刀,只是大多數(shù)刀子面向的對象,是我自己。
而我得出的結論是,因為我擁有了一臺游戲機。
18世紀法國有位哲學家叫狄德羅,他提出了一個有名的“狄德羅效應”,大意是:當人們在擁有一件新的物品后,會不斷地配置與之相適應的物品,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。
這不就是我嗎?
買了游戲機后,就覺得應該買游戲,即使我對游戲不感興趣,可是我相信市場的眼光是雪亮的,排行榜和評價不會騙人。
結果我買了一大堆游戲后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不僅手殘,還暈3D,根本沒法玩……
真是個悲傷的故事。
可是人的心理就是很奇怪,有些事情就算你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確的,你還就未必能正確地去做到了。即使我早就發(fā)現(xiàn)這件事,明知道是個坑,還是有可能會往里心甘情愿跳下去。
打破狄德羅效應,消滅不必要欲望的能力,任重而道遠啊。
不要感覺好像沒什么,反正我不玩游戲,不買游戲機根本沒事。那是因為你沒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,沒試過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思考。
想想我們家里的沙發(fā)電視茶幾,是不是只要不壞,可以十年不換?
就算是壞了,能修就修,都是能用的就沒必要換了。
某天你買了新房子,這些都能用的家具,沙發(fā)還挺新的,電視也夠大,音響設備齊全。
可是你就是想買新的,你想要平衡,用儀式感去告訴自己,這些都是新的。哪怕你已經(jīng)知道自己快刷爆卡了,想買的還是想買,不然心里總感覺差了點什么,不舒服。
全部買回來后,興奮感就在到手的一瞬間達到高潮,然后突然消散。望著信用卡的賬單,你在思索怎么能熬到下個月發(fā)工資……
這就很尷尬了,朋友們。
當然對我而言,如果說非要從這件事中得到什么啟發(fā),那還不算毫無收獲。
我們的生活會隨著時間推移,積聚出越來越多的東西,其中可能有大部分是我們并不需要的。
也許是父母覺得你需要;
也許是朋友覺得你需要;
也許是你看別人有,你覺得自己也應該擁有,大概擁有后,會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用得上……
我們只有不斷反思目前的生活,了解自己真實的需要,并專注于真正值得的事物上,才算是獲得了真正的幸福。
沒有回顧和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,碌碌無為地追逐著心理平衡,有時間停下來想想,那些真的都是你想要的嗎?
掙脫狄德羅效應的擺布,我的人生,由我做主。
咨詢者
我想辦理咨詢服務,請問如何聯(lián)系?
WeGo
情感咨詢服務在公眾號首頁有菜單,可點擊對應欄目了解。
